2022-05-31 08:50:27 来源: 财经新闻网
“刺激经济进入快车道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快启动被暂停的产业,二是发现新经济赛道,如老龄经济产业。”5月27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由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共同主办的“老龄社会视角下的‘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表示。
他直言,“互联网+产业”的长远前途在于拥抱老龄社会的转型性需求,这也是未来大趋所势。互联网、新基建、云计算等,如果不拥抱老龄社会的转型需求,“互联网+产业”将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问题,“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拥抱广大老年群体”。
“尽管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良好,但是‘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经济产业领域可谓举步维艰。”党俊武称,“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经济产业领域暂未出现非常成功的企业,需要进行全面深刻的反思,需要研究“互联网+产业”和老龄社会结合的底层逻辑。
党俊武具体阐述,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观念,目前“互联网+产业”和老龄社会产业结合严重窄化,基本上等同于“互联网+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需求”,实际上,老龄社会需求和应用场景很多,包括服务、产品、金融等方方面面。此外,“互联网+健康养老和智慧养老”也比较狭隘。
二是产业模式,“互联网+养老”供给与支撑不对称,企业在技术、产品上做了很多创新,但是线下服务和产品供给端没有很好对接。简单来说,一键呼叫下服务没有跟上,产业发展难以持续。
三是产业根基,“互联网+养老”在供给和支付体系上不能对接。例如医疗,医保支付体系和“互联网+企业”无法对接,所以产业根基没有支付体系的支撑。
四是产业环境,老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新产品如智能化产品被推向市场,但是整体产业仍然很难形成规模,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有很大进步,但未能贯穿上下游。
“互联网+产业”对接老龄社会的底层逻辑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不能超前于老龄经济产品和服务发展。党俊武认为,应从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和老龄金融六大领域寻找信息化、智能化突破口,打造老龄用品平台体系、老龄服务平台体系、老龄金融平台体系。
数字经济如何拥抱老龄社会衍生更多细分需求,是“互联网+产业”在老龄经济领域发展的前途所在。“数字经济未来重大方向就是顺应老龄社会需求,从顶层设计上加强老龄经济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党俊武表示,“互联网+养老”必须采取战略运营模式,首先可以与政府战略合作,包含健康养老、金融、制造业等;其次可以搭建新基建;最后可以与集团企业合作。
谈到养老产业发展,党俊武还称,需要深究养老概念,光就老年人谈产业发展会造成很大问题。“不同于小孩、妇女的消费决策模型,老年人消费决策模型非常复杂,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不能仅看老年人,还要看与老年人相关的配偶、子女、同辈及社会观念等”。“还要拥抱中壮年人的产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