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 16:36:30 来源: 财经新闻网
原标题:寿宁犀溪镇甲坑村:特色乡村游旺了红土地
6月16日,寿宁县犀溪镇甲坑村村民主任叶乃寿连续接到多个想到村里举办“七一”活动的预约电话。“村里举办的重走‘红军路’‘永远跟党走’体验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了甲坑的红色文化,如今就连浙江省泰顺县等外地的众多游客都想来村里体验一把了。”叶乃寿说。
甲坑村地处闽浙两省寿宁、福安、泰顺三县交接处的大山深处,这里层峦叠嶂、岭峻涧深、景色秀丽,林下资源丰富。2019年6月获列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也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红土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来,叶飞、范式人、叶秀蕃、范浚等革命先驱先后来到甲坑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10月,红军挺进师主力突围后与闽东红军独立师在郑家坑会师,并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统一领导闽东和浙西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为闽浙两省开展三年游击战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甲坑村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红色政权,让甲坑成为红军最坚实的后方根据地,军民间结下了浓浓的鱼水深情。离村子不远的密林间,一个外窄内宽的“红军洞”就是当年村民提供给受伤红军战士的休养场所。在革命低潮时期,甲坑村多次遭受国民党军队、地方保安团、反动民团的数次围剿,房屋被焚毁,数个自然村变成“无人村”,有名字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61人,而无名烈士更是不计其数。
因经历战争年代的严重摧残和地理条件的制约,甲坑曾是闻名全省的“六无”(无公路、无电、无自来水、无广播、无医疗站、无校舍)贫困村。解放后,在上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甲坑人发扬老区革命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了“五通”并大力发展茶叶、锥栗等种植业及养殖山羊、蜜蜂、土鸡鸭等,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道。
近年来,寿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甲坑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规划把甲坑打造成为闽浙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军民融合、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示范点建设。
立足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甲坑村争取资金修建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纪念碑”“中共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旧址”纪念碑、“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军区纪念亭”,完善了甲坑革命传统教育室。同时挖掘“红军洞”“站岗树”等红色旅游景点,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文化+乡村游”,让乡村人气渐旺。甲坑依托西浦村旅行社,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举办了重走“红军路”“永远跟党走”及儿童团红色革命研学团体验游活动。一批批游客及儿童换上红军服,通过模拟红军行军、物资补给、急救伤病员等拓展项目,参与“红军饭”采摘品尝等,深入体验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去年,甲坑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犀溪镇将甲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廊桥文旅小镇项目建设核心规划,围绕“一个中心(甲坑闽东革命博物馆),两个基本点(红军洞、中共闽浙边旧址)”进行项目规划和建设,打造能满足200个学生研学、食宿、社会实践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修缮革命遗址。同时,以交溪生态漂流为绿色生态游线,将一线天、红军洞、叶飞洞、军服厂、军工厂、陈方知等十五烈士纪念碑、游击战战场等生态红色景观和石竹舟、梯田、茶园等串接起来,将郑家坑与甲坑村众多红色遗迹串接起来,形成红色教育体验游线路。近期,在市民政局的牵线搭桥下,宁德市银行协会将对口帮扶甲坑村,从产业小额贷款等方面帮助村民发展产业。
最是乡贤润桑梓,心系家乡助腾飞。犀溪镇镇长林峰介绍,甲坑“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除镇政府和村两委自筹外,还获得了乡贤的大力支持。去年,在如何开发甲坑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上,乡贤缪寿建亲自与有关部门对接,参与甲坑旅游规划,计划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进行项目建设,目前,缪寿建拨付项目资金200万元,部分革命遗址修缮和主村民居平改坡和立面改造项目已在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