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2 12:04:29 来源: 财经新闻网
原标题:银行资金违规入股市被罚 贷后监测存挑战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公布的罚单发现,多家银行因资金违规入股市被罚,这其中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农商行;而处罚事由显示,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以及理财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
在监管加码的同时,包括浙江银保监局、北京银保监局在内的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均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问题。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银行而言,如何监测个人贷款资金是否进入股市仍存困难,部分银行通过收紧贷款申请,通过核查贷款人是否有实际需求作为审核的重要内容。也有银行人士表示,客户贷款到账后,银行的后台技术部门会实时监测,不过这一监控仍存疏漏。
多家银行被罚
近期,银保监会官网公布多张罚单“剑指”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9日,10月监管部门已开出5张罚单,均提到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以及理财资金挪用于购买股票的违规行为。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公布的罚单发现,从年初至今,多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理财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被罚,这其中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农商行在内。从处罚事由来看,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情况更为普遍,极个别银行因理财资金被挪用于购买股票被罚。
在罚单密集发布的同时,银保监会以及地方监管部门也多次“喊话”严禁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今年9月,浙江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管控,确保用途与合同约定一致,严禁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债市、金市、期市等交易市场。
谈及《通知》出台的背景,浙江银保监局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产品偏离消费属性、用途管控弱化、多头授信普遍等问题,尤其是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房市,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
8月份,北京银保监局下发监管意见,要求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其中明确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信用卡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业务的资金流向监控,必要时要求客户提供发票等购物凭证,确保个人信用卡透支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同时,加强对信用卡小额多笔循环套现还款、境外套现等新型套现风险特征的分析,持续优化套现交易监控模型,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延期暴露、共债风险向银行集聚以及跨境洗钱等风险。
记者注意到,浙江银保监局曾在7月下旬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个人消费贷款有关问题的通知》(浙银保监办发〔2019〕213号),要求进一步规范辖内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不含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发展。
关于监管部门严控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原因,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股市风险较大,个贷资金入市相当于银行承担了一定的股市波动风险,一旦借款人因为股价大跌,就有可能导致无力偿付银行贷款,因此,为了防止股市风险传递到银行金融体系,引发金融危机,必须禁止消费贷和经营贷资金流入股市。”
如何防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行理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情况多见于资金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用途不同。法询金融资管研究部总经理周毅钦向记者举例分析:“比如,银行将一笔理财资金投向某企业,根据合同约定,该笔资金将用于生产经营或者购买厂房;银行内控检查发现,该笔理财资金经穿透后最终流入股市,这是理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常见形式。”
在王诗强看来,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低风险理财资金挪用投资到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就是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表现,其最大的风险是投资人损失本金、利息,以及由此引发的银行信誉损失。
那么银行机构应如何防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如何监测客户贷款资金流入股市?王诗强表示,由于各家银行信息共享较少以及个人隐私保护要求,银行很难监测客户贷款资金流入股市。“目前,只能要求大额消费贷用户提供消费凭证来证明借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对于个人经营贷,一般通过委托支付(资金直接给供应商)来规避资金流入股市。”
华北一家农商行支行行长表示,银行只能监控自己银行,一般是冻结三方账户;事前的监督措施主要是审核趋严,看客户是否有实际需求。
华南某上市城商行个贷部业务人士坦言,目前该行只能确保个人贷款资金不会回流至借款人账户。“比如,客户申请了装修贷款,我行会把款项直接划转至签约的装修公司账户上,同时要求装修公司不能将款项回流至借款人账户。”
此外,在谈到理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华东某上市城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银行在资产端配置时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把握客户真实需求,分析客户风险偏好分布情况;如果客户对高风险产品接受度较低,那么银行在选择资产时要适当控制高风险资产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