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 10:37:01 来源:
等了一年多的投资者,只等来15%的本金,金鸿控股的还债路恐怕还有很长。
1、爆雷一年后,15%本金得到兑付
9月16日,金鸿控股将名下两只债券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公告。
9月12日,金鸿控股自行向“15金鸿债”、“16中油金鸿MTN001”两只债券的持有人支付了本金总额的15%,共计支付2.35亿元。(因“15金鸿债”持有人东莞证券已申请强制执行,其本金总额的15%,即人民币525万元暂未支付)。
对于两只债券的剩余本金及利息,金鸿控股表示将根据公司本次资产出售进展的后续交易款项进账情况确定,具体偿付金额及时间另行安排。
公开信息显示,“15金鸿债”、“16中油金鸿MTN001”分别与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上市,余额均为8亿元,合计共16亿元。发行之初,联合信用给金鸿控股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与这两只债券的债项信用等级的评级均为AA。而目前,相关评级均下降为C级。
但是,进入2018年后,金鸿控股进入多事之秋。彼时“15金鸿债”被曝卷入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国储能源”)离岸美元债违约风波,在二级市场遭遇债股双杀。尽管金鸿控股紧急声明与国储能源不存在任何股权关系,实控人陈义和亦不持有国储能源股份。
但是,市场并不买账,重重债务重压之下,上述金鸿控股名下的两只债券先后违约。
2、“卖子求生”
公开信息显示,金鸿控股是一家专注天然气开发运用和环保工程的综合性企业,其业务主要涉及两类:一类为天然气综合利用业务,另一类为环保工程服务业务。
据2019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金鸿控股流动负债总额高达62.2亿元,负债合计79.58亿元。而同期公司的货币资金仅为1.65亿元。
另外小债还发现,截至2019年6月底,金鸿控股的流动资产合计也只有18.94亿,即便悉数变现,对于62.2亿的流动负债来说也差着一大截。何况,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占去了大半,其变现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金鸿控股的业绩,在2018年巨亏15.9亿之后,2019年上半年继续亏损1.69亿,并没有多少起色。
而为了解决债务危机,金鸿控股最近半年已经开启了“卖卖卖”模式,旗下子公司被不断出售。
8月20日,金鸿控股在上海清算所官网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作价约16.55亿元,向昆仑燃气出售17家燃气公司。
7月18日,金鸿控股宣布与天津新奥燃气发展有限公司签署《燃气项目股权转让协议补充协议》,旗下金鸿华东、黑龙江投资、金鸿东北等公司被出售。
更早之前的5月份,金鸿控股还将旗下子公司苏州天泓燃气有限公司80%股权转让给大通燃气。
短短半年的时间,金鸿控股就有超过20家子公司被出售。
但是,“卖卖卖”模式能让金鸿控股渡过难关吗?目前还不得而知。而随着连番爆雷,金鸿控股背后的神秘实控人陈义和浮出了水面。
3、神秘的实控人
公开资料显示,金鸿控股实控人、原董事长陈义和为内蒙古人,2000年起任中石油公司中油管道建工集团副局长,后任中油金鸿天然气输送有限公司董事长,新能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油金鸿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即“金鸿控股”),国储能源董事长等。
在陈义和主导下,金鸿控股于2013年通过借壳领先科技,成功登陆A股。
2018年5月,国储能源因无法兑付3.5亿美元债券,引发市值震动。金鸿控股也因此被卷入危机,遭遇股债双杀。而在国储能源爆雷之后,金鸿控股变更工商信息,身为国储能源董事长的陈义和不再担任金鸿控股股东。
在陈义和相关的企业中,国储能源的身份最为神秘。在2016年之前,国储能源在公开场合和债券报告中以国企自居,股东涵盖中石油、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和中国经济联络中心、中国海外控股集团。而到了2017年前后,其“国企”身份变得模糊,对外也不再宣传自身国企身份。
数十年从政、经商,为陈义和积累下了无数宝贵资源和人脉,在中石油的工作经历也令其走上了石油天然气的业务方向。
更为神秘的是,陈义和与原中石油副总经理李新华私交甚密,而李新华因涉中石油严重贪腐案被撤职查办。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李新华还曾帮陈义和名下的金鸿控股介绍生意。
对这位神秘的“陈老板”,你有什么了解吗?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