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17:10:35 来源: 财经新闻网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官网发布的《2019年浙江省拟提出设置申报高等学校基本情况表》显示,浙江科技学院申请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申请更名为绍兴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申请独立学院转设,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如不出意外,在不久的将来,浙江会新增两所大学,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办好高等教育的美好向往。
可以说,浙江人对发展高等教育有着格外的期盼。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经济强省,但是全省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仅从传统的“211”或“985”名校的数量来看,浙江仅有一个浙江大学,与邻省江苏就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浙江的基础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很多学生难以在家门口上一个好大学。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等层出不穷地涌现,人才供给不足。长期以来,关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呼声十分强烈。
尽快补齐高等教育这块短板,历来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早在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高等教育是制约我省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下大决心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当年7月,省党政代表团考察沪苏皖后,就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了“三个不匹配”:高等教育与浙江在全国的地位不匹配,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匹配,与浙江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愿望不匹配。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则提出到2022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
高等教育到底如何变强?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实际上,浙江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算差。有数据显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8.2%,居全国省区市第一,国家“双一流”学科有20个,数量居全国第5位,等等。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高校自身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到浙江办学,夯实浙江高等教育办学力量。显然,支持浙江科技学院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更名为绍兴大学等举措,都有助于优化存量,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提升存量还是优化增量,落脚点都在质上做文章。强大学其实是强人才,教育强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浙江未来的产业转型服务,而不是快速上马,赶鸭子上架,把学校办得越多越好。因此,尽管我们在数量上存在劣势,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追求优质高校的量,而应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增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所以,变换的不仅是学校的名字,更是对学校发展的鞭策。从学院到大学,要扛起的是内涵式发展的重任。
近年来,浙江为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力举措可谓有目共睹,成绩喜人。2017年9月,浙江为加快推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成立之江实验室;2018年2月,浙江大学牵头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2018年10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正式成立等,这些皆是浙江不断弥补短板的重要标志。
有理由相信,步入新时代,浙江高等教育一定能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读上好大学,谱写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