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9 08:56:47 来源: 财经新闻网
“如果近期有人趴在你的车窗上瞄来瞄去,请不要报警。这是银行客户经理在户外作业,只是想看看你装没装ETC。”
这个段子,形象地刻画了近期银行员工被ETC(不停车收费系统)业务支配的状态。把银行客户经理逼成“可疑人士”的正是时下各大银行激战正酣的“ETC争夺战”。
有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对于ETC的推广,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都领了指标。因此,各地分行针对相应地区的推广情况,在指导优惠费率的基础上纷纷加码。“免费安装、通行费9.5折”“充100、送100”“加油立减50”等优惠也不鲜见。
由于ETC设备成本不低,对银行卖力营销,不免有人质疑“银行能收回成本吗?”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保险报》,看似银行不惜血本,实质上银行看重的是ETC背后的千万优质用户以及延伸市场。
一种焦虑反应?
今年6月份,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ETC安装使用,力争到今年年底,ETC通行车辆达到90%以上。《通知》允许ETC用户绑定既有银行账户以及第三方支付账户,这带来了银行与金融机构在此领域的竞争,也助推了更多ETC发行的便民利民优惠措施。与此相配套,交通运输部下发了《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对参与ETC发行的相关主体和政策作了进一步安排。
《方案》不仅鼓励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拓此业务,还表示要加大ETC使用优惠力度,实现车载装置免费安装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行,通过积分、打折、返利、红包等形式优惠用户通行,给予ETC车辆不少于5%的通行费优惠。《方案》进一步明确了ETC的参与主体以及支持补贴的政策方向。
7月24日,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2家银行在京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开展ETC客户发展深度合作。目前,多家银行正在大力发行ETC联名信用卡,完善ETC发行支撑平台,推动客户线上扫描二维码申请ETC、工作人员上门安装等优惠服务。
某国有银行理财岗员工小文告诉《中国保险报》,银行对ETC办理都设置了指标任务,要求网点大力推广,“建行和工行积极性最高,其中建行领了6000多万张卡,工行领了5000万张”。仅仅这两家的指标之和就超过了1亿张。股份行、城商行以及农商行等虽然没有国有大行推广的势头猛烈,但也纷纷利用已有资源在积极拓展。
为何银行会如此投入ETC业务的推广?有业内人士统计,银行的ETC设备大多自费采购,再加上通行费优惠,还有推广费用,办一张ETC卡银行至少要亏300元。但从新的ETC方案来看,交通运输部门允许ETC绑定既有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而银行所推的ETC卡大多与信用卡挂钩,也有少部分与储蓄卡挂钩,对于银行来说,推广一张ETC卡的最大价值就是获得一个稳定的优质客户。
“猛攻ETC实质上是银行在身处数字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焦虑反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在过去几年,互联网背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线上场景不断攻城略地,此前银行跟用户之间的触达正在被支付宝、微信等所代替,这极大地刺激了商业银行。ETC作为如今新放开的一个重要场景入口,如果不能把握住,之后银行与用户的连接只会越来越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全国ETC用户累计突破1亿。当前ETC日均发行量已突破58万。根据《方案》,今年年底前,全国ETC用户预计新增1亿以上,总量将突破1.8亿。到年底还剩不到半年时间,仍需要完成近8000万的ETC发行量,这意味着银行的大战还将继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曾刚认为,ETC可以看作银行追求的一个黄金口岸。作为一个场景入口,ETC有可能重新激活银行与用户之间的黏性连接,在此基础上,银行有机会再去延伸出其他的围绕汽车和个人的金融服务,这是银行抢占ETC用户的应有之义。
苏宁金融研究员黄大智表示,ETC车主群体所代表的中产阶层正是银行孜孜以求的高净值客户。由车主群体衍生出来的存款、理财、保险、贷款等业务所带来的收入远远高于ETC支付产生的手续费收入,这也是为何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各大银行在推销ETC业务时,不仅设备免费,还有很多折扣和其他洗车、修车等增值服务优惠。
“ETC业务也存在一个窗口期。按照《方案》,到2019年底,完成90%的ETC装载,而能够绑定ETC支付的不仅仅有银行,还有支付机构。如果银行不努力争取该部分客户,将在后续的发展中彻底丧失该部分市场,因为ETC的注销、重装手续非常麻烦。”黄大智表示。
目前,支付宝与微信均已在APP内设置了ETC办理入口,而且互联网渠道不需要再绑定银行卡。这种渠道无疑与银行直接形成了竞争关系。即使在费率优惠和服务方面逊于银行,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办理ETC的车主并不在少数。
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的用户争夺还体现在数据上。麻袋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称,银行和支付机构等掌握用户ETC消费信息后,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做用户画像,然后向他们推荐相应的信贷或理财产品,还可以带动更多创新金融业务的发展,这背后其实潜藏了一个难以估量的金融生态。
能成为汽车金融生态切入点吗
近日,平安银行拿到银行业首张汽车金融牌照。同时,平安银行与支付宝在联合发行ETC上达成了平台合作。这让外界产生了一种猜测,银行有没有可能借助ETC开掘极具想象力空间的汽车金融市场?
曾刚认为,对银行来说,ETC不仅拥有零售金融的价值,还蕴含着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的市场机会。ETC卡本身属于零售金融的业务,但由于与汽车相关联,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服务接触所带来的客户黏性,可以发掘出更多来自汽车产业的市场空间。现在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围绕车主的金融市场,但实际上在新车乃至二手车金融市场方面,也拥有巨大的探索价值。
黄大智分析认为,ETC业务产生的数据,能够对车主和车辆进行更完整的用户画像刻画,这对于目前汽车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数据不完整有很大的助力作用。通过ETC、车险、车主等一系列综合的数据,能够更好发展汽车消费金融市场。
但他认为,ETC很难成为汽车金融生态的切入点。“汽车金融有ToB的供应链或库融等融资模式,在C端主要是消费金融。ETC业务主要是围绕C端的车主进行,很难和B端的业务结合,而在C端,ETC针对的是已购买车辆的有车一族,很难与首次购买车辆进行车辆贷款的汽车消费金融结合。”
根据麦肯锡与汽车流通协会2017年汽车金融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新车与二手车的市场总量将超过8万亿元,汽车金融渗透率达到50%,汽车金融总量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元。另有数据称,2018年,汽车后市场服务规模突破2万亿元,预计2025年进一步扩大,突破4万亿元。
对于银行来说,本来无需汽车金融牌照也可以开展相关业务。对于平安银行来讲,有了该牌照,可以组建专门的团队,将汽车金融业务分开独立运营,同时,也容易协调与汽车金融业务相关的资源。“如果通过该牌照,整合车险、ETC用户、汽车信贷等与车辆、车主相关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汽车金融业务,无疑是具有很大价值的。”黄大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