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关
证券机构人士关于央行入市购买A股
股票的言论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但随后不久,央行有关人士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不过,从可行性来看,
银行资金入市购买
股票,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A股有过银行资金入市的先例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几乎是从建立伊始,A股市场就一直面临资金紧缺的大问题。这么多年来,国企资金、
保险资金的入市通道已经完全打开,外资进入A股的通道也越来越丰富,除了QFII、RQFII,近年又开通了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的开通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因此,虽然直到今天,A股名义上仍然只能允许中国境内(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居民购买人民币
股票,但实际上早已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境外人士购买A股已经基本上不存在阻碍,可以说是一种国际
股票了。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但是,尽管如此,A股行情仍然难以让人乐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0年来,美国股市已经走出了“十年大牛市”,A股却依然不见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新资金开通渠道规模并不大,国企由于自有资金不充足,入市能力有限,
保险资金入市在遭遇“宝万风波”以后已经态度消极;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外资购买A股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像
银行这样的“资金大户”进入A股市场,将对A股构成重大利好。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央行作为金融市场管理机构,虽然拥有巨量的准备金,但它所拥有的资金是基础货币,一般不能随便动用。因此,即使国际上有日本央行入市的例证,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但除此之外,各大商业
银行的资金能否入市,则是一个可供讨论的有趣话题。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银行资金入市,在A股市场历史上其实有过先例。1996年,沪深两地政府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方,都策动地方
银行集中资金,分别给属于地方管理的一些
证券公司融资炒作本地龙头股,引发了当时一波几乎贯穿全年的牛市行情。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但是,这种将
银行资金直接用于炒股的做法违反了国家法律,两地
证券公司炒作本地龙头股的过程中又掺杂了大量内幕交易行为,最终引起中央的严厉调控。最后,工商
银行上海分行、深圳发展
银行和申银万国、海通、广发等几家大型券商的负责人都受到了撤职、市场禁入等严厉处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的
银行向机构发放信贷用于炒股,都受到了严肃处理。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银行资金入市炒股,在我国一直是碰不得的一根红线。经历此次风波,A股市场的管理结构由此改变,沪深两家交易所由地方管理改为由证监会管理,
银行入市炒股的闸门被牢牢掐紧。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银行资金入市有正面意义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就目前来说,
银行资金买A股,最直接的是与我国的《
银行法》和《
证券法》都产生了冲突。但是,这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我们对法律的认识也会深化,对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有人认为,
银行资金入市与
银行的职能不一致。但是,在
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后,除了担负管理职责的央行和政策性
银行,我国的
银行都已经是商业
银行,商业
银行的一个特点就是自己决定经营目标,自负盈亏。因此,从法理上来探讨的话,是没有理由阻止商业
银行从事购买
股票这种投资活动的。这类似
保险资金入市,
保险公司的业务是开展
保险业务,它本身也没有从事
股票投资的职能,但法律之所以还是允许它入市买卖
股票,就是基于
保险公司是一种商业机构而作出的决策。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还有人担心,
股票投资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特别是一旦
银行资金入市遭遇熊市,大量
银行资金套牢,不仅会损害储户利益,还会损害到社会经济安全。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仿照对
保险资金入市的管理模式,只要对
银行资金入市的比例等作出明确限制,就不会影响到储户资产的安全。再者,
银行资金入市通常都是中长期投资,短时间的套牢、亏损等对其并不会产生多少影响。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作为商业
银行的“自选动作”,
银行资金入市直接参与市场博弈,不背负救市等责任,但它们给A股行情带来的动能则是巨大的。对于商业
银行来说,也多了一条盈利渠道,有助于改变业务单一化的问题。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当然,
银行资金入市虽然对A股有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A股的现状,更不可能解决掉A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A股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制度改革,短期来说,必须坚决改变利用股市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功利性目标,结束高速扩容。否则,再多的新增资金进场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它很快就会被不断扩容的市场所吞没。
ls0财经新闻网ls0财经新闻网 (文章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