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5 15:52:33 来源: 财经新闻网
民企作为国内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一直代表的是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生命力。但是,随着2018年股市的暴跌,“去杠杆”引发的信贷收紧,很多民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甚至一大批中小民企停产倒闭,融资困难程度远超往年。针对民企面临的实现问题,2018年多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民企渡过难关。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纾困民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转型的关键一环。鉴于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商业银行将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支持力度,以“真金白银”释缓民企的生存压力。
民企生死竞速
2017年一份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民企的总资产25万亿元,净资产达到12万亿元,利润高达2.38万亿元,其收益率接近20%,远高于国企收益率9.9%。而民企融资难已经持续多年,与民企的盈利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却有多重问题需要解决,涉及到监管政策、企业、银行多个维度。民营企业的数量大,单个规模小,经营波动大,贷款主体资质往往要比国企差,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借给经营稳定的国企,表现出一种外在对民企的所谓“歧视”。
从企业经营看,民企的逐利性更强,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都要相对高一些,甚至财务不透明,企业涉及民间高息借贷或担保往往不愿披露,跑路事件也不时发生,这让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很担忧,信贷风控审批往往更严格。
此外,一直以来基层银行在贷款业绩上并没有区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银行分支机构更倾向于“垒大户”的模式。在风险追责方面,民企的坏账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这种已经成型的业务结构和习惯让资金没有流向民企。
实际上,拥有足值抵押的大型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情况稍好一些,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能够提供的抵押品(厂房、机械设备、存货)很难得到银行认可,能够达到银行贷款条件的民企数量不多。
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民企的日子艰难程度尤为突出。从产业链上看,大量的民企是规模较小的生产型企业,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在话语权上较弱。一旦产业行情不景气,这些企业被挤压最严重,况且企业承受冲击能力较弱,倒闭潮也就不足为奇。
“尚且暂不说小微民企,上市民营企业的日子也非常难过。”广东得润电子董事长邱建民表示,大部分民企在困难时候并不愿多说,也担心银行会进一步的抽贷。
邱建民表示,企业营业规模近年平均增长在30%以上,家电和电子类消费产品的客户涵盖了苹果、创维、康佳、格力、华为、联想、戴尔、保时捷、宝马、奥迪一类,且订单充足。“以前企业不缺钱,缺的是订单。现在企业有订单,但是融不到资金。”
据他介绍,企业的生产是在不断升级,也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这肯定需要资金支持。
2018年很大一部分企业在银行的“抽血”中“阵亡”。企业的经营有持续性,贷款的偿还应该有节奏,这个过程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判断。银行有时在政策执行上“一刀切”,贷款规模不是逐年收缩,而是短时间偿还所有贷款且没有新增贷款,这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
银行“输血”解围
民企生存困境直接对国家经济增长和财政税收造成负面影响,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据了解,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六次深入地方考察,明确表示了“毫不动摇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