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14:31:15 来源: 财经新闻网
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用“莫名”却有“其妙”来形容义乌市场的崛起。其实,放在之江的版图上,这四个字何尝不是对浙江市场最精准的概括?
领改革开放之风气,商品市场在浙江大地上成燎原之势。它们与块状经济互为因果,与民营企业互为依托,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所需,创造浙江经济崛起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专业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2017年,浙江全省共有3824家商品市场,其中网上市场169家;在省外的浙商市场规模达2000多家。全省商品市场实现成交总额2.15万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共1302家。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柯桥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甚至超过千亿元。全省市场年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数等指标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
“办一个市场,促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兴一个城镇。”这是浙江商品市场发展的生动写照。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市场已经成为浙江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商贸流通、培育浙商群体、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浙江商品市场发展历程
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1979年4月,国务院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决定放宽对城乡集市贸易的管理。浙江城乡集市贸易迅速恢复发展。
1979年8月,永嘉县桥头镇自发形成以桥西街为中心的桥头钮扣批发市场,成为改革开放后浙江省首个工业品专业市场。1982年9月,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始发韧。
1983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浙江进一步调整和放宽了城市集市贸易政策,通过政府组织,工商管理部门牵头,筹集资金,逐步新建、扩建和改建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商品交易市场,集市贸易开始由农村向城市延伸。
1985年,国务院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浙江市场发展趋向活跃,在商业、供销、物资等系统建立了148个各种类型的市场。至1985年底,全省集贸市场总数2345个,年成交额44亿元。
快速和成熟发展阶段(1986—1995年)
1986年9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关于发展山区商品生产若干经济政策规定的通知》,推动全省各地掀起市场建设高潮,加快了传统露天市场向棚顶市场、室内市场的转变。
1991年7月,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办好城乡市场的通知》,要求各地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讲究实效”的原则,巩固和提高现有各类市场。
1992年年初,省政府在绍兴召开市场建设现场会,推动全省市场建设。
1994年10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把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纳入规范化的法制轨道。1995年底,全省已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349个,年成交额2165.7亿元,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位居全国第一,“市场大省”声名远扬。
企业化和规范化发展阶段(1996—2005年)
1995年,国务院提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所办市场管办分离”,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机制日益企业化、规范化。
1996年,省政府提出市场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思路,确立了建设市场强省的发展目标。
1999年,省政府确定了20家省重点市场和40家区域性重点市场。
2001年11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规范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意见》,提出“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加强监管”的方针和“以管助办、以管促兴”的思路,推进市场“二次创业”。
2004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重新修订并颁布 《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至2005年底,全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年成交总额达到7173亿元。
转型和创新发展阶段 (2006年至今)
2005年,按照浙江省委“推动专业市场经营业态创新”要求,各地市场引入或对接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拓展和提升市场展销、物流配送、商务服务等功能。
互联网时代,浙江大力发展网上商品市场。2008年,省工商局出台全国首个《关于大力推进网上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出台了《浙江省网上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推动了市场的“触网”行动。
2017年,全省3824家市场实现成交总额2.15万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共1302家。
浙江现代商品市场基本特征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风云激荡,浙江现代商品市场在变通中创新发展,在阵痛中转型升级。浙江省市场协会从浙江近4000家市场中筛选出来的这40家典型样本,是浙江市场的佼佼者,它们不是中国商品市场的百强、就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先锋,不是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菜篮子,就是联通世界的大桥梁,代表着“市场大省”的最高亮度,书写着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浙江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最美篇章。
线上线下互动交融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浙江现代商品市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大量实体市场纷纷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如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义乌购”、中国科技五金城的 “尚五金”,浦江中国水晶城的“水晶购”。市场电子商务不仅打破了原有实体市场物理空间的限制,而且有效整合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的辐射半径。现在,全国近75%的日用百货类网货直接或间接来自金华市场或企业。2017年,全省169家网上市场实现成交总额3.7万亿元。
市场与会展经济比翼齐飞
依托市场优势,培育会展经济,这是浙江各地扩大对外交流、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市场品位的重要棋局。中国科技五金城市场半年时间就要举办20多场展会,发生交易额近50亿元。从1995年开始,义乌每年都举办中国小商品博览会。到如今,义博会成为国内最具影响、最有成效的日用消费品类综合展会之一,它瞄准全球消费品市场和中低价产品采购需求,和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互为补充,形成了生产、供应、渠道、销售完整供应链一体的服务模式。2018年义博会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德国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以上全球优质采购商和专业客商参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引领功能日趋明显
浙江现代专业市场不再是纯粹的商品交易中心,还成为了信息发布、设计研发、流行趋势发布、物流接驳等中心。它对地区产业的凝聚、提升作用日趋显著。
在浙江,不少专业市场都已成为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MALL”,它们通过构筑产业生态圈,在市场与产业的互动中,不断提升着市场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海宁皮革城市场不断创新,发力“时尚”、“效益”、“品牌”、“氛围”及产业链,资源、人才、企业源源不断流入,硬是将一张小皮子做成了一个大市场。在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成为引领永康五金不断创新的引擎。这里,已经聚集了产品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创新、品牌策划、电商服务等高端服务机构,帮助永康五金制造企业提升研发技术、产品设计、管理创新和品牌影响,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浙江商品市场基业长青密码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挥有形之手的推动作用。这是浙江商品市场长盛不衰的不二砝码。有研究专业市场的资深学者认为,实践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相结合,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要诀,而专业市场在浙江的持续繁荣正是这一要诀实践的成果。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走富民强省之路
1978—1998年,以富民强县(强镇、强村、强企、强户)为特征的全民创业;
1998—2002年,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2002—2007年,实施富民强省的“八八战略”;
2007—2017年,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先后提出“两创、两富、两美”战略;
2017年至今,提出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政府的有为善为与人民的创业创新贴面热舞
改革开放后,蕴藏在浙江民间的人与资本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断推进浙江商品市场转型升级。从马路市场到星级市场,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散乱无序市场到诚信规范市场,从省内市场到省内、省外联通市场,从实体市场到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立交市场。在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双手互搏互助”之下,浙江商品市场走在了一条循环向上的正确道路上。
最饶有兴味的一个典型是,在义乌,一个普通农妇与县委书记面对面“拍桌子”的真实故事,催化了义乌市场的诞生。从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发布“四个允许”的决定、创办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到现在五星级标准化市场的创建,近四十年时间,有形、无形两股力量合二为一,干部、群众心往一处使,一张蓝图绘到底,让“鸡毛换糖”的义乌成就了现在的市上之城、世界超市。
2002年,“信用浙江”战略开始启动。浙江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上广泛开展信用监管,倡导“诚信兴商”和现代“商业文明”理念。2006年义乌小商品城分别被国家工商总局和浙江省工商局授予“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和“浙江省信用示范市场”荣誉称号。这是全国首家获得这一称号的市场。“信用是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互动共进的基石。”义乌市场管理者如是说。
从2005年开始,浙江开始举办中国商品市场峰会。峰会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把政府要员、专业市场经营者、专家学者捏合在一起进行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助推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创新是市场发展的永恒主旋律”。绍兴轻纺城市场经营户如是坦诚。
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横空出世。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茧丝绸价格指数”、余姚中国塑料城的“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和“现货指数”、绍兴中国轻纺城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的“中国·永康五金指数”、丽水浙南茶叶市场的“绿茶价格指数”接踵而至。这些价格指数成为国内外客商、国际客商间经济洽谈的主要价格参标,确立了市场在各自领域的中心地位和行业话语权。有专家总结说,进入新世纪,浙商市场逐渐形成“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繁荣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马云为代表的“新浙商”,更擅长商业模式创新和国内外资源整合,从而为引领和推动浙江专业市场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动力,使浙江专业市场的现代化转型升级走在了全国前列。
(文章来源: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