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14:23:10 来源: 财经新闻网
《改革开放40年浙商生存发展报告》选取的市场主体数据为1979年1月1日前至2018年1月1日,并以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同时,本报告分为主报告与3个市场主体样本两部分。市场主体样本的选取兼顾了地区分布、所有制、产业类型、企业规模等各方面因素,以期成为改革开放40年浙江经济发展的微镜缩影。
生存20年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较少
所谓存活过改革开放40年,即市场主体注册成立于1979年1月1日前,而截至2018年1月1日仍存续。
《报告》显示,生存20年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较少。生存40年以上的市场主体集中在杭州、宁波地区,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存续区间段内的市场主体中,杭州、宁波、温州的占比较高。改革开放40年,个体户的比重快速上升。市场主体5年累计消亡五成以上,只有近三成的市场主体能存活10年以上。市场主体存活1年后在下一年死亡的概率最高,达21.9%;存活2—5年的在下一年死亡的概率达10%;存活5年后下一年死亡概率迅速下降。市场主体的平均寿命为3—5年,生存瓶颈期为6—7年。市场主体寿命相对注册资本规模呈中间高两头低态势。市场规模在注册资本100-500万元的企业,存活时间长的比例最高。浙江省注册资本规模50万元以下的市场主体占90%,呈现出注册资本规模越小,死亡率越高的现象。
所有制结构的快速民营化,是浙江改革开放40年活力勃发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年,浙江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最明显趋势是,国有经济市场主体占比减少,但质量更优,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压舱石”作用;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则迅速上升,从而推动了浙江市场经济成熟度与经济活力领跑全国。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前浙江省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导力量。温州模式发力,浙江南部地区、浙江北部地区经济呈现所有制结构起落不同的发展态势。
浙北浙南区域经济你追我赶,呈现出经济地理意义上彼此辉映的“钟摆现象”
由于区位差异、资源禀赋不同等因素,浙江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历史上长期处于“北强南弱”格局。改革开放后,以温州为代表的浙南地区锐意创新,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显现出后发优势强劲的“边区效应”。而近些年,浙北地区诸多生产力要素优势厚积薄发,再度发力,浙江经济花开两朵,南北呼应。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前,浙江南北区域经济落差悬殊。改革开放后第一个10年,浙南地区新设市场主体总量进入追赶期。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浙南地区新设市场主体总量首次超越浙北地区。改革开放后20年,浙北浙南比翼齐飞,浙北地区再现辉煌。
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始终是浙江省的核心行业
产业结构变迁是观察区域经济变革的重要导向标。40年间,浙江勾画出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浙南地区制造业市场主体大幅上升,近年浙北地区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生机勃勃,产业转型与升级循序渐进的靓丽风景线。
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作为浙江省的核心行业40年来未变,但其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和浙江南北的不同区域,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比较优势比照之间,显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曲线。
40年间,年轻化、多元化、知识化日渐成为浙商成长的良性态势
区域经济升级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升级,40年间,年轻化、多元化、知识化日渐成为浙商成长的良性态势。
针对截止2018年1月1日存续市场主体的法人代表和投资者年龄分析发现,70后已是中流砥柱,80后逐渐掌控未来。女性法定代表人与投资人的比重越来越高。法定代表人与投资人来自省外的占比越来越高,安徽、江西、河南占省外比重前三甲。省内投资者更多介入基础行业,省外投资者则主要投资软件信息和技术服务类产业。杭州、宁波对省外投资者吸附效应较高;台州对省内投资者吸附效应高;温州、丽水、衢州外来投资者吸附效应较弱,其大多数投资者都来自本地。
《改革开放40年浙商生存发展报告》是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首次对市场主体数据的 “大盘点”,也是首次对浙商与浙江企业生存发展状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的梳理。
总结历史,烛照未来。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更为复杂、更具挑战的深水区,浙江则处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中坚力量,梳理浙商改革开放40年沉浮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总结浙商改革开放40年生存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将对全省上下进一步以干在实处的改革举措,走在前列的改革实效,勇立新时代的改革潮头具有重大意义,将为浙江乃至中国未来的变革廓清迷雾,助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将改革进行到底!
(文章来源: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