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14:23:04 来源: 财经新闻网
浙商是浙江省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浙商为浙江、为中国乃至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浙商的成长壮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当代改革开放政策催生和驱动的结果。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新时代浙商精神”广为传播深入人心的第一年。浙商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在坚定不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发出民营经济再动员令的大背景下。梳理总结浙商的创业史成长史,总结浙商40年发展的经验得失,提炼浙商的精神文化内涵,对浙商和浙江经济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市场主体“密度”:40年间增长了2000倍
2018年一季度浙江省工商局的最新统计显示:浙江全省在册市场主体总数首次突破600万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在册企业数(公司制企业)首次突破200万户,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为1074户,位居全国榜首,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密度”之高均为全国之最。
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56%的税收、65%的生产总值、77%的外贸出口、80%的就业岗位。全国工商联1998年开始每年发布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浙江民企连续20年雄踞全国第一。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数据不含省外浙商创造的经济贡献。浙江省是统计上中国GNP/GDP比值最高的省份,目前在海外、省外投资创业的浙商近八百万人,他们创造的经济总量,最高时约占浙江省GDP的80%,相当于在省外国外再造了一个浙江省。这是浙江、浙商对中国和世界的特殊贡献。
此外,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镇居民收入19年全国第一,不分城乡的2018上半年全国各省市人均收入排名,浙江仅次于上海北京,高居全国第三,意味着超过四个直辖市中的两个。浙江省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小康指数、国有经济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从经济生态关系来说,浙商及其所承载的民营经济,是这一切的源头活水。
而浙江民营经济的人格化载体——浙商,更是在这四十年间,成长为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基于共同地域背景的跨区域投资经营群体。1978年,浙江全省仅有个体户2086人,差不多每1.8万人中才有一位个体工商户。40年间,浙江省市场主体总数增加了约3000倍,密度提高了2000多倍。浙江省民营经济主要指标,长期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或者榜首。
先行者和探路者:中国民营经济史上的第一个脚印
除了统计数据的诸多第一,“敢为天下先”是浙商的共同特点。盘点中国民营经济史上的第一个脚印,很多是我们浙商踩出来的:
1980年温州人章华妹从城区鼓楼工商所领到了编号10101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1982年温岭人陈华根和几位伙伴从县工商局领取了“社员联营集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营业执照;1984年苍南人方培林在钱库镇创办了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私人钱庄——方兴钱庄;1986年温州人杨嘉兴创办了私人银行——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1987年,瑞安人曹光夏申请设立温州振中工程机械厂党支部获得批准;1990年仙居人尹相泉任厂长的兰溪化工总厂以股改后的实体浙江“凤凰化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异地上市公司;1991年苍南人王均瑶承包的长沙——温州包机航线开通,首开国内私人包航线先河;1994年萧山人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钱潮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2001年海宁人潘广通创办的天通股份成为中国首家自然人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2001年冯光成创办的浙江玻璃成为首家H股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2004年温州8家行业龙头企业均分股权设立的中瑞财团,领到第一张国家工商局财团类法人执照;2004年新昌人胡柏藩创办的新和成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第一股;2006年萧山人孙德良创办的A股第一家纯互联网上市公司网盛科技上市。
上述这些浙商的创造,都被列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经济史上的首创或首例。“敢为天下先”是浙商的特质之一,敢作敢为,善于突破创新,同时又务实稳健。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是这样。
2002年,浙江省被中央列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试点省份。41岁的徐冠巨当选为浙江省工商联会长,是改革开放后首次由新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出任省工商联主要负责人。次年又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开创了中国新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新高度。此后,2012年南存辉、2017年王建沂相继当选省工商联主席,浙江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连续四任省工商联主席均由民营企业家出任的省份。
从改革开放前一无所有,到异军突起走遍天下,经历了这一从无到有过程的浙商,对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怀有敬畏和感恩之心。他们对政策的变化很敏感,对商机的嗅觉也很灵敏。可以说,浙商是领会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最认真的,也是把政策用得最好的,因此也是分享改革红利最大的群体之一。
浙江的民营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共生共荣,中小企业和规模经济的统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均衡,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协同,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集群等,这些不是浙商的首创,就是浙商做得最好。作为先行者和探路者,浙商的实践和探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GNP/GDP最高省份:根在浙江的浙商全球化生存
“四海之内,皆有浙商兄弟”。全球化生存是浙商的突出特征,“走得远、出去多、分布广”是浙商区别于其他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显著标志,也是浙商之所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商帮群体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600多万浙商广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创造的经济总量相当于同期浙江省GDP的80%。换句话说,浙商在省外又再造了一个“浙江省”。这是浙江对中国的特殊贡献。
浙商不仅是浙江的浙商,浙商也是中国的浙商,世界的浙商。浙商是中国最大的离开原籍地到省外创业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浙江也因此成为全国各省区中GNP/GDP比值最高的省份。
此外,海外浙商也阵容庞大。全省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200余万,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商业是浙江华侨华人的主体职业,也就是说海外浙江人主要是各类工商业者。
浙江是中国 “内资输出第一省”。长期以来,浙商是很多省市招商引资的首选对象,与浙商走遍天下对应的是人才、资本、项目等的全国输出。积极对接、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向世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
地域分布的广度是衡量一个商帮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遍布全国的浙商及其省际间的广泛流动,提升了浙江对内开放的水平,促进了省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工商业要素空间流动的活跃和深入,提高了浙江服务全国的能力,有利于全国经济总量和质量提升。也是促进地区间和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而浙江省很早就认识到:“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的关系,就像“地瓜藤”——藤蔓覆盖越广,受益地域就越多,而根部的地瓜长势也越好。浙商源于浙江,根在浙江。既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积极引导浙商回归发展,也支持鼓励浙商走出去发展。把在外浙商与浙江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成为天下浙商一家亲的有机整体,从而为全国一盘棋做出更大贡献。
公共环境:“两双手”的合作与合力
为什么浙江能有浙商?为什么浙商出在浙江?一方面,浙江的水土和人文造就了浙商,同时也是浙江的政府服务和公共环境培育了浙商。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清醒、务实和理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了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一起,与浙江浓厚的创业文化良性互动,共同创造了活力四射的浙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能够在各个时期领跑全国,从根本上说是浙江省拥有一个有利于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营商环境,也就是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生态系统。这个环境系统是浙商群体和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创造的,党委政府的开明务实理性,和浙商群体的创新突破稳健,共同营造了这个特别适合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中观环境”。
农妇冯爱倩闯进义乌县委书记办公室高声质问,需要勇气;章华妹20岁就在温州马路边设摊开店,也需要勇气。但义乌县委书记拍板同意放开小商品集市,温州鼓楼工商所批出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同样需要勇气。这是政府官员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承受的风险,比个体经营户本身更大。
1986年的4月30日,中共浙江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和推广农民企业家、杭州万向节厂厂长鲁冠球的先进思想和企业精神。以省委下发文件的方式,号召全省学习一位农民企业家,这在当时堪称破天荒的举动。不仅对鲁冠球本人,对整个企业家群体,都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1999年,浙江省评选出353名省级劳动模范,其中12人为私营企业主,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批当选省级劳模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开创全国私营企业主当选省级劳模的先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亲自主持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大会,领导制定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设计了路线图。他十分关怀和爱护民营企业家成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亲商、富商、安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和浙商群体进行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和战略安排,2003年 “八八战略”中的第一优势是 “体制机制优势”,浙江体制机制最鲜明的特色是民营经济。浙商成为“八八战略”坚定的拥护者、忠实的践行者、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浙商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浙江精神的特质
浙商首先是浙江人,作为这个区域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浙商精神应该能够体现浙江精神的特质和本质特征。或者说,浙商群体的生动实践和伟大创造,为浙江精神的总结提炼提供了最鲜活的原料。
走南闯北的浙商身上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形象,成为浙江人务实勤奋、坚忍不拔等文化精神的代名词,成为传播浙江影响力、扩大浙江知名度、提升浙江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
浙商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的产物。浙商精神的生生不息,浙商群体的发展壮大,来自于浙江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滋养,也体现了浙江精神的巨大力量。同时,浙商的创业活力,浙商的全球化跨文化生存,也不断丰富着浙江文化和浙江精神。
2000年,浙江省委组织理论界专家研究总结出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16个字的“浙江精神”。2005年,进入发展新时期的浙江,又把浙江精神再次提炼为12个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两次浙江精神的总结提炼,其内涵一脉相承,同时又有深化和提升。浙江精神的表述区别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的类似说法,同时兼顾了浙江各地的地域性精神的个性和差异性,也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从内涵上说,浙江精神主要就是浙商精神的体现,或者更准确地说,浙商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浙江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是典型的浙商精神,但如果把浙商精神只概括为 “四千精神”就不全面不准确。“四千精神”的核心是吃苦耐劳艰苦创业,进入新时代的浙商,仅仅依靠 “四千精神”已经不足以驱动浙商走得更远继续引领新时代。“四千精神”的内核永远不能丢,但必须与时俱进。从现阶段浙商暴露出来的缺陷和未来的趋势要求看,“去草根化”是浙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任务。
2017年11月,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省委书记车俊发布了新时代浙商精神:弘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创业、创新、担当、合作、法治、奋斗!这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共性,也体现了新时代浙商群体的个性。这既体现了我们现有的优势,又体现了未来浙商需要努力的方向。
浙商文化:基业长青的根与魂
文化传统是浙商能够成长壮大的根基,浙商文化是驱动浙商生存发展的内核。同样,文化力量也是浙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2006年6月16日 《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他强调:“浙商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浙商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实际上阐述了浙商这一群体产生、形成与发展的灵魂性内核。阐明了物质财富和浙商文化的关系,浙商文化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关系,浙商文化和浙江精神的关系。
浙商已经创造了浙江过去四十年的经济成就;未来,浙商在继续做好经济社会贡献的同时,还将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文化是多因素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具有终极性和稳定性,而中国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超稳定性。全球化时代人员、贸易、技术、信息等前所未有的巨大流动性,给各个文化体带来的振荡和冲击,以及随之产生的碰撞、磨合以及交融,其广度和强度超过历史上大多数时期。
600多万的省外浙商和超过200万的海外浙商,是中国最大的离开本土(出生地)的创业群体。从内涵结构上说,“浙商”既是人也是事,是人文和经济活动的聚合体,也是浙江文化的活的载体和移动的传播者,是推动文化有机更新的主体力量和主导力量之一。
浙商能否继往开来,与浙商文化能否与时俱进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浙商文化才是“根”与“魂”,才是长久而超越时空的力量。浙商要不断发展、飞跃,必须要有浙商文化的支撑,必须要有浙商文化的与时俱进、丰富提升。
浙商社会责任:从“功利”到“公利”的超越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缔结的 “心理契约”,它通常包括环境保护和劳工权利等内容,在社会上体现着公司的公民形象。浙商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民生回馈社会的良好传统。浙商履行社会责任,无论理念还是实践都走在全国前列。历年进入各类慈善榜的浙商人数通常与其在富豪榜上名单相仿,多年名列全国之首。
浙商履行社会责任源自于内心的朴素情感,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因为浙商大多数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内部员工的努力,往往会有一种感恩之心反馈给社会和周边人群。所以在“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还未提出之前,修桥铺路扶贫帮困助老助学等传统的先富人群慈善活动,就已经成为浙商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原始的方式。
多年来浙商社会责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经过之前较长时期的自发行为和社会引导,大约从2006年2007年前后开始,浙商社会责任开始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规范化阶段。这一年,西子联合控股集团发布了首份浙江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全国最早公开发布的较为系统规范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一;华立集团发布了中国民营企业首份社会责任评估体系《HL8000华立集团社会责任和评估体系 (2007版)》,推出了民企社会责任定性定量的评价标准,并同步设立由董事长汪力成个人出资的环保、教育基金。之前一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发起单位均瑶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向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递交承诺书的企业。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书福,偏偏内心柔软。李书福曾经连续在全国各地投资创办了四所大学,以至于他的名字都有了 “书生有福”的新解,连续五年位列胡润慈善榜的浙商榜首。慈善基金会规模达到数百亿的马云,早就把公益事业作为“主业”,多年前就已经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各类公益事业。
在2007年浙商大会上,1000多名浙商郑重地在 “浙商社会责任倡议书”上签字,共同作出五大承诺:改革创新,做强做大;关爱员工,诚信守法;环境友好,节约资源;扶贫济困,热心慈善;修身立业,传承文明。时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的徐冠巨认为:我们要宣扬与时俱进的“浙商”精神,引导企业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树立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谐统一,形成“哪里需要发展,哪里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哪里就有浙商”的局面,在全国乃至全球塑造有责任感的“浙商”品牌,这才无愧于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浙商。
结语
改革开放走过40年,第一代浙商也渐次进入人生的晚年。一直奔跑不息的浙商前辈开始有人躺下长眠:步鑫生、沈爱琴、戴天荣、叶文贵、冯根生、鲁冠球、庄启传(按去世时间先后)等浙商代表人物这些年先后离世。让当代浙商也有了沉重的年代感和历史感。但更多的第一代浙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仍然奋斗在第一线。43岁瞪着三轮车起步,创业30年利税超过一千亿的宗庆后,仍然每天工作超过十多个小时,状态一如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
与此同时,浙商新生代开始崭露头角登台亮相,80后年度风云浙商已经有好几位,横店集团的第二代当家人徐永安接班已经17年,47岁的鲁伟鼎去年正式接任万向集团董事长,在这之前鲁伟鼎已经担任集团总裁超过23年。如今,继承其父遗志的鲁伟鼎发誓要把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浙商大军,今年一季度,全省新登记企业达到9.5万家,同比增长近20%。
走进新时代的浙商,年轻不是他们的全部,新面孔也不是他们的共同点。新时代,新思路,新使命,新老浙商继往开来,让我们对浙商的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文章来源: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