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16:30:41 来源: 财经新闻网
国产手机的路越走越好,国内市占率稳固基础上,还在国外放彩。一边,华为在英国伦敦举办盛大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年度机皇Mate 20系列,引发热议。
另一边,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日前发布的印度市场智能手机销量报告预测,印度市场在10月10日到10月15日的6天时间里,将会售出总价值高达10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其中将有超过6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将由中国品牌售出。
不难看出,印度正在成为国内厂商踏上“一带一路”征程中的热土。随着印度政府实施税率改革,中国手机厂商增加在印度本地化生产,将会带来更多机遇。增速惊人、人口红利、发展潜力颇高、投资蓝海等曾经对于国内市场的评价,如今也适用于印度市场。风向标和政策红利的引导下,印度或许成为新兴崛起的巨大市场。
国产终端商的“印度制造”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海外拓展成为国产厂商不约而同的战略步伐,发力“印度制造”则是手机巨头们寻找新增动能的方法之一。
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表现颇为亮眼。综合统计,小米在今年三季度获得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和第一名的三星电子只差一个百分点,或在四季度超过三星,成为印度市场第一名。小米在印度二手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也在扩大,根据OLX的研究报告,小米第二季度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12.8%增长到了17.6%。根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到6月,小米已经连续4个季度成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供应商。在这背后,小米公司从2015年就开始了“印度制造”计划,深耕印度市场,如今已在印度开设6家手机工厂。目前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小米手机,有95%都是在印度生产的。
华为势头迅猛,继续巩固其高端品牌的地位。其日前推出针对印度市场的新三年发展计划指出,从明年开始三年内在印度投资逾1亿美元发展双品牌战略,并扩大本地生产,计划开设1000家品牌门店。荣耀和华为品牌将会扩宽其针对印度市场的智能手机类型,荣耀品牌将在印度市场上推出不同价位的手机。华为还准备与富士康合作在印度生产智能手机。此外,华为目前已经收到印度政府的邀请,将参与该国电信部门组织的5G技术试验。
vivo、OPPO显示了快速反弹的势头。其二季度在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分别回升到12%、10%,市场份额环比增速高达106.9%、78.6%。数年前进入印度市场的OPPO,已经获得印度政府对其在当地建造手机工厂的环境评估合规资质,是继苹果、vivo、小米、华为之后,最近几年到印度建厂投产的手机厂商之一。
联想公司则计划在2019年将印度智能手机的产量(增加的产量不包括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品牌)提高9倍,达到每月100万部。除了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企业还将目光瞄准印度估值逾1000亿卢比(约合94亿元人民币)的手机配件市场。这些都足以证明印度市场的吸引力。
“新蓝海”的吸引力
群雄逐鹿的印度市场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其一,印度当地的政策红利。2018年2月1日,印度财政部为了进一步推动“印度制造”计划,对进口关税税率进行改革并实施,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进行手机本地化生产或可降低约一成的成本。还有分析指出,“受到了当地数据价格下跌的推动——印度电信运营商Reliance Jio在2016年晚些时候发起了一场移动数据价格战,使得智能手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其二,天时地利人和,国产手机在印度市场的竞争力凸显。与全球手机使用周期变长、手机销量下滑不同,印度刚开始推广4G网络,从功能机时代过度到智能机时代,投资时间窗刚开启。数据显示,目前印度智能手机普及率为22%,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也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还指出,现在印度手机品牌还没有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生产规模、创新能力同外资品牌相比也缺乏竞争力,这使其制造成本远高于中国品牌手机。
其三,投资机遇显现。印度国家研究院首席执行官Amitabh Kant称,“在过去的三年中,中国在印度市场的投资金额达到了3亿美元,印度创投圈中有15%的初创企业的融资来自中国。”马云也已经在印度投资了40亿,并入选2016年印度创投圈年度40大影响力人物。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庞大的、相对年轻化的人口,让其成为投资焦点。
印度制造将成为中国制造强大对手?
IDC分析指出,在印度,手机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由于幅员辽阔,拥有强大线下零售布局和及时拓展线下零售渠道对厂商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面对经济层面以及迥异的文化风俗所引发的风险,趋向印度本地化的国内终端商需要因地制宜。
另一方面,由终端制造上升至整体制造业,“印度制造会否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对手”也引发思考。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大国,人口红利有利于形成巨大的规模优势,迫使制造业向印度转移。数据显示,受到制造业带动,印度经济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高达8%,这超过我国6.8%的增速,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增速增速排名第一。
专家还指出,“中国制造到了关键时刻,前面是发达国家的中高端产业竞争,后面是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带来的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产业转移。”机遇和挑战并存。
(文章来源:通信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