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8:11:40 来源: 财经新闻网
12月18日,“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普惠金融”农信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会上致辞。深入介绍了农信机构在助力乡村振兴、深度服务支农支小、落地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
潘光伟在会上表示,当前,农信机构在助力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实施取得积极成效。农信机构积极运用扶贫再贷款等政策支持,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834.15亿元,余额2287.57亿元,累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960.14万户,余额户数566.62万户。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4247.04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5.89亿元,增速7.92%。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5万人(次)脱贫发展。其中,截至2018年末,农信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660亿元,较年初增长18.7%。
另一方面,支农支小信贷投放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63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4.24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86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17.8%。其中,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29%,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60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2万亿元,总体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成本下降的目标。
而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力军的农信机构,正在不断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农信机构已超过2200家,总资产近35万亿元,占银行业13%左右的金融资产规模,共有营业网点7.7万个。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82.3万个。在没有条件设立固定营业网点的边远地区,通过采取流动服务车、“双基联动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比如,安徽省农信灵活采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拎包银行”等形式增加了涉农信贷投放,提高了金融扶贫精准度和便利性,将农村金融服务到从“最后一公里”延伸到“最后一步路”。
同时综合考虑涉农企业经营特点、资金运营周期等因素,农信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产品,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力度,不断因地制宜地创新适合乡村融合发展所需的融资、结算、理财等各类产品。同时,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三农”。
如,江西农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扶贫重点对象,以扶持“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全力支持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河南农信积极打造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推动建立政府+农信社+企业+保险(担保)公司“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牢记初心使命”是农信机构的根和魂,“践行普惠金融”既是农信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发展路径。“服务乡村振兴”是农信机构的工作主线和目标任务。”潘光伟指出。而对农信机构下阶段的工作,潘光伟也作出了展望。
不忘初心、坚守定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马当先。要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更有质效的金融服务。一是探索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探索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新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式。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研究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农业提质增效
继续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努力提高普惠金融的包容性。
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注重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农信人不仅要做现代金融产品的推广者,还要做金融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加强消费者保护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记社会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彰显新时代农信高境界和新形象。抓好农信文化建设,树立农金品牌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