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6 01:07:57 来源: 财经新闻网
财经新闻网消息:
◎记者何奎
10年投资150亿美元(约1000亿元人民币)!
这是保险巨头中国平安五年前计划投资金融科技领域的“真金白银”。 150亿美元的金额点燃了保险公司拥抱科技的热情。 与中国平安一样,其他保险机构也在技术开发上投入巨资。 过去几年,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科技投入的“账户”,即投入产出效率如何计算?
从结果来看,虽然科技投入的效果难以完全量化,但至少保险机构的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得到了显着提升,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业务转型的痛点也逐渐清晰。探索的过程。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模式和路径相对同质化,难以满足保险客户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科技需求。 输出科技能力,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拥抱技术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
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科技赋能业务对保险机构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行业报告显示,近年来,保险机构需要利用金融科技来满足灵活经营、远程操作的要求,因此技术引进投入大幅增加,有利于行业数字化转型。 过去几年,如何衡量技术投入的成本与效益?
中关村科金保险事业部负责人夏立表示,近年来,各大保险机构在营销、运营、服务等领域加大了数字化转型的投入。 不完全一样,但毫无疑问,数字化转型给保险机构带来了非常明显的积极影响。
据夏力测算,以智能座席协助为例,如果有100人的座席团队,三年内数字化转型总成本不会超过300万元,主要包括第一年的建设成本和每年的成本。运维成本,实现人工服务效率提升20%以上,投资回报率2.65倍以上。
平安2022年年报显示,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26亿人次,同比增长26%,覆盖公司客户服务总量的82%; AI代理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3444亿元,同比增长25%。 专利数量方面,截至2022年底,平安科技国内专利申请量已达46077件,较年初增加7657件。 作为金融科技布局“领跑”的保险巨头,从经营管理效率和技术专利数量来看,平安的巨额投入并没有白费。
通过客户驱动的创新应对挑战、寻求变革
通过技术建设,保险营销、承保、承保、理赔等业务实现了快速数字化转型,但痛点也逐渐明朗——各大保险机构转型模式和路径雷同,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很严重。 保险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不匹配。
“纵观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大型保险机构是行业的‘引领者’,中小型保险机构是跟随者,大多是在‘生存’压力下被迫转型的。”转型模式效仿大型机构,行业内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 某保险机构技术总监说道。
当消费者消费场景转向线上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仅是保险机构平衡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是应对市场供需变化的必要举措。 事实上,大型机构和中小型机构的客户群体具有差异化特征,数字化转型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保险机构要因势而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思路。
随着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打破行业供需不匹配的束缚,保险机构也在积极创新、求变。
例如,中国太保人寿在“长航行动”中提出数字化转型理念,持续推动实现覆盖客户管理、销售全流程的数字化运营。 受益于此,2022年,太平洋人寿销售人员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约为6844元,同比增长47.6%。
蚂蚁金服理赔技术负责人方勇表示,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应该是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 例如,蚂蚁保险的“行云”平台就是根据客户和保险机构的痛点,为提高对接效率而打造的。“行云1号”开放的“理赔大脑”能力,可智能识别107种医疗保险理赔单据,识别准确,在不同险种试点中,可帮助保险机构提高理赔效率30%至70%,增强消费者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
合作共赢输出技术优势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未来的深入发展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中介平台、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携手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对外输出科技能力,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事实上,一些保险机构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输出创收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据众安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众安保险研发投入约13.45亿元,同比增长19.4%,占总保费的5.6%。 2022年,众安保险技术出口业务实现收入约5.92亿元,同比增长约13.8%。
据了解,众安保险在科技投入和数字化运营推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4633”数字化智能体系,实现了关键业务场景100%覆盖,更多地提升了研发和运营效率。超过20%。 合作伙伴已扩展至20多家。 2022年,帮助保险保费增长超过6.2亿元,累计损失超过3.1亿元。
数据产业和数据技术已成为保险业的核心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以保险行业为代表的LLM(大语言模型)的兴起,保险数据规模化、类型多样的优势将更加凸显。 一方面,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不断挖掘数据元素的价值,赋能保险数字化升级;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不断输出自身的技术和数据优势,持续创造价值。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215858170@qq.com